时间: 2025-05-01 13:4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4:01
哗众取宠(huá zhòng qǔ chǒ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喧哗和夸张的行为来吸引公众的注意,以获得宠爱或认可”。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为了吸引注意力而故意做出夸张或不真实行为的人或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哗众取宠”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哗众取宠”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最初可能用于描述那些在公众场合为了获得赞誉而故意表现夸张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不真实或夸张行为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哗众取宠”通常被视为一种不诚实和不道德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欣赏那些真诚和谦逊的人,而不是那些为了吸引注意而故意做出夸张行为的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故意做出不真实或夸张行为的人。它可能引发人们对虚伪和不诚实的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人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注意,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夸张的内容。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因为它缺乏真诚和真实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喧嚣的市集,他哗众取宠, 以夸张的姿态,吸引目光无数。 然而,真正的美丽, 无需炫耀,自然流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人群中夸张表演的人,试图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音乐中,可能联想到一些夸张的旋律或节奏,试图通过夸张的音乐元素来吸引听众的注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tention-seeking”或“grandstanding”,这些词汇也用来描述那些为了吸引注意而故意做出夸张行为的人。
“哗众取宠”这个词汇在描述不真实或夸张行为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保持真诚和谦逊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真实行为的批评。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
1.
【哗】
象声词
【组词】
铁门哗的一声拉上了;哗啷、 哗拉拉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3.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4.
【宠】
(形声。从宀(mián),龙声。本义:尊崇)。
同本义。
【引证】
《国语·楚语》。注:“尊也。”-宠神其祖。 、 《说文》-宠,尊居也。 、 《左传·襄公三十年》。谓族也。-宠名皆弃。
【组词】
宠存、 宠重、 崇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