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4:50
“哗世动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夸张或不寻常的行为来吸引公众的注意,改变或影响社会的*俗和观念。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行为可能是不真诚的或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
“哗世动俗”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个人行为与社会*俗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但其贬义色彩一直保持。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中庸之道”,即不过分张扬,保持适度的行为。因此,“哗世动俗”这样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不恰当或不道德的。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为了短暂的名声而做出极端行为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尽量避免哗世动俗的行为,更倾向于通过真诚和努力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市井中,他哗世动俗,却不知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真诚。”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穿着夸张服饰的人在人群中引人注目;听觉上,可能是周围人对这种行为的窃窃私语或批评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make a spectacle of oneself”,虽然含义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有所不同。
“哗世动俗”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保持适度,避免为了短暂的注意而牺牲长期的尊重和信任。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社交行为的分寸。
其为人,居家孝友,遇人和易质厚,不为聪明技巧以哗世动俗。
1.
【哗】
象声词
【组词】
铁门哗的一声拉上了;哗啷、 哗拉拉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