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0:57
词汇“媿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媿避”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媿避”由两个字组成:“媿”和“避”。
结合起来,“媿避”指的是因为羞愧而避开某人或某事。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媿避”常用于描述因羞愧而回避他人的情境。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古风文化中仍可见到。
“媿”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但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羞愧”、“惭愧”等词汇,“媿”字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与儒家文化中的“礼”和“耻”观念紧密相关。因此,“媿避”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常被用来描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媿避”给人一种内敛、含蓄的情感联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避开,而是带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道德审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媿避”这个词,但类似的情感体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当我们因为某些行为感到羞愧时,可能会选择暂时避开他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媿避”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
月下独行,心事重重,
因一念之差,媿避众人。
“媿避”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月光下孤独行走的画面,或是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沉重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媿避”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英语中的“ashamed”和“avoid”可以表达类似的情感和行为。
“媿避”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古代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演变的重要窗口。通过学*和理解“媿避”,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1.
【媿】
惭愧
【引证】
《说文》。-媿,惭也。从女,鬼声。 、 《礼记·聘礼》-所以媿厉之也。 、 《庄子·骈拇》-永媿乎道德。 、 《荀子·儒效》-众人媿之。
【组词】
媿切、 媿色、 媿佩、 媿怍、 媿赧
羞辱。
【引证】
《广雅》-媿,耻也。 、 汉·袁康《越绝书》-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
2.
【避】
(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避,回也。 、 《苍颉篇》-避,去也。 、 《国语·周语》-无乃实有所避。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
【组词】
避风雨;避秦、 避言、 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