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4:21
词汇“媿汗”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媿”和“汗”。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媿汗”进行深入分析:
“媿汗”字面意思是因羞愧而流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羞愧或尴尬到了极点,以至于汗流浃背。
“媿”字古同“愧”,意为羞愧。“汗”则是指汗水。这个成语可能起源于古代文人对羞愧情感的夸张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固定为一个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与面子文化紧密相关。因此,“媿汗”这个成语在强调个人道德感和社交礼仪的语境中尤为适用。
使用“媿汗”这个词汇时,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极度尴尬和不安的情感状态。它让我想到在公共场合出丑或犯错时的那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重要的会议上忘记了关键的数据,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媿汗无地,非常尴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媿汗如雨,忆往昔错失,今宵难眠。”
想象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满脸通红,汗水直流,这种场景可以联想到紧张的音乐和尴尬的沉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ushing with shame”或“sweating bullets”,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能传达类似的情感状态。
“媿汗”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人在极度羞愧时的状态。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文化中对羞愧情感的重视。
1.
【媿】
惭愧
【引证】
《说文》。-媿,惭也。从女,鬼声。 、 《礼记·聘礼》-所以媿厉之也。 、 《庄子·骈拇》-永媿乎道德。 、 《荀子·儒效》-众人媿之。
【组词】
媿切、 媿色、 媿佩、 媿怍、 媿赧
羞辱。
【引证】
《广雅》-媿,耻也。 、 汉·袁康《越绝书》-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
2.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