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3:00
“八音遏密”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八音”指的是古代**对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而“遏密”意为停止、禁止。因此,“八音遏密”字面意思是停止演奏所有乐器,引申为指国家遭遇重大变故,如帝王去世时,全国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
在文学作品中,“八音遏密”常用来描绘庄重、肃穆的场景,如描述国家大丧时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中,它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庄严的气氛。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史或文化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古代礼仪和音乐的关系。
“八音遏密”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特别是与皇室丧葬相关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始终与庄严、哀悼的场合相关。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是娱乐,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因此,“八音遏密”体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在特定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对逝者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文化传统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八音遏密夜沉沉,星河寂寂月如钩。”
想象一个古代宫廷在**驾崩后的场景,整个宫殿陷入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风声和远处钟声的回响。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lence the bells”(停止钟声),用于表达类似的哀悼和肃穆的情感。
“八音遏密”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礼仪制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奉梓南归四载迟,~寄哀思。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3.
【遏】
(形声。从辵(chuò),曷声。本义:抑制;阻止,阻拦)。
阻止。
【引证】
《尔雅·释诂》-遏,止也。 、 《易·大有卦》-君子以遏恶扬善。 、 《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 、 《诗·周颂·武》-胜殷遏刘。 、 《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 、 《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锄其直,遏其生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组词】
遏捺、 遏密、 遏讼、 遏塞、 遏刘
4.
【密】
(形声。从山,宓(mì)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引证】
《说文》-密,山如堂者。 、 《尸子》-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