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4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40:01
“八面莹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景象从各个角度看都非常清澈、透明、光亮。基本含义是指事物非常清晰明了,没有瑕疵或遮蔽,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想、见解非常透彻,洞察力强。
“八面莹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自然景观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思想和见解。
在**文化中,“八面莹澈”常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清晰思维的推崇相关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纯净和透明的向往。
这个词汇给人以清新、纯净的感觉,联想到清澈的水、明亮的宝石等美好事物。在情感上,它传达了一种宁静和透彻的美感。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个八面莹澈的湖泊,那种清澈和宁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八面莹澈的湖水,映照着天空的蓝,心灵在此刻,得到了净化。”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清澈湖水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纯净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ystal clear”,用来形容事物非常清晰和透明。
“八面莹澈”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它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了人们对清晰思维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表达的细腻度和美感。
年三十馀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刻,八面莹澈。
他是一个~的人物。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莹】
(形声。从玉,荧(yíng)省声。本义:珠光的光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莹,玉色。一曰石之次玉者。 、 《逸论语》-如玉之莹。 、 《韩诗外传》-良珠度寸,虽有白仞之水,不能掩其莹。
【组词】
莹华
4.
【澈】
(形声。从水,本义:水清)。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澈,水澄也。 、 《诗·唐风·扬之水》。传:“粼粼,清澈也。”-白石粼粼。 、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 、 《水经注》-清潭镜澈。
【组词】
清澈、 澈底、 澈亮、 澈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