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1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12:57
势不可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势头无法阻止”。它形容某种力量或趋势非常强大,无法被抑制或阻止。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或强烈的情感爆发。
势不可遏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兵法和哲学思想。在古代,人们常用“势”来描述战争中的力量和趋势,而“不可遏”则强调这种力量的不可阻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表达各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或情感。
在文化中,势不可遏** 常常与“天命”、“大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强调某种趋势或力量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在社会变革或历史转折点上,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势不可遏 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不可抗拒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汹涌的波涛、燃烧的火焰或疾驰的列车,都是那种一旦启动就无法停止的力量。这种感觉既让人感到震撼,也可能带来一丝恐惧。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用势不可遏 来形容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它像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势不可遏的春风,
吹绿了大地,唤醒了沉睡的花朵。
势不可遏的激情,
燃烧在心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势不可遏 这个词让人联想到汹涌的海洋、狂风暴雨或激昂的音乐,都是那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unstoppable momentum" 或 "irresistible force",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某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或趋势。
势不可遏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那些不可逆转的趋势或强烈的情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自东不顾,仗剑奋衣而往,势不可遏。
后来白话渐渐通行了,~,有些人便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
1.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可】
4.
【遏】
(形声。从辵(chuò),曷声。本义:抑制;阻止,阻拦)。
阻止。
【引证】
《尔雅·释诂》-遏,止也。 、 《易·大有卦》-君子以遏恶扬善。 、 《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 、 《诗·周颂·武》-胜殷遏刘。 、 《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 、 《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锄其直,遏其生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组词】
遏捺、 遏密、 遏讼、 遏塞、 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