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0:45
“怒从心上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升起。这个成语形容人因为某种原因而突然感到非常愤怒,情绪激动,难以控制。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戏剧、小说中描述角色因为某个**或话语而突然爆发的愤怒。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情绪管理的案例。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情绪管理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都有关于情绪控制的论述,这个成语可能是这些思想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和”,即忍耐和和谐。因此,“怒从心上起”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不理智或不成熟的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情绪的表达和健康,这个成语也被用来鼓励人们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紧张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控制情绪的场景,如工作中的冲突或家庭中的争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我感到怒从心上起,但最终我选择冷静下来,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怒从心上起,烈火燃不尽, 忍一时风平,和气生春景。”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火焰升腾的画面,听觉上则是愤怒的吼叫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nger boils over”或“rage erupts”,都表达了愤怒情绪的突然爆发。
“怒从心上起”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情绪的突然爆发,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愤怒时要学会控制和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情绪词汇的细微差别,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璜大奶奶不听则已,听了,怒从心上起。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这璜大奶奶不听则已,听了,~。”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5.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