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8:01
怒从心起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升起。它描述了一种情绪状态,即当一个人遇到令其不满或愤怒的事情时,愤怒的感觉迅速从内心涌现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怒从心起”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面对不公或挑衅时的情绪反应,增强了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愤怒情绪,如在争论或冲突中。在心理学或情绪管理的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情绪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同义词:怒火中烧、怒气冲天、怒不可遏 反义词:心平气和、泰然自若、心静如水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情绪状态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情绪的控制和表达有关。
“怒从心起”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形成,至今基本保持不变。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情绪描述的细腻和深刻。
在**文化中,情绪的控制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怒从心起”在描述愤怒时,也隐含了对情绪控制的期待。在社会交往中,适度的情绪表达被认为是成熟和理智的表现。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紧张和冲突的场景,同时也提醒我在面对愤怒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控制情绪的情况,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我努力不让“怒从心起”影响我的判断和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怒从心起,星辰亦颤,风声如泣。”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紧握拳头,面部表情紧张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呼吸声或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nger welled up inside”,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愤怒情绪的内在涌现。
“怒从心起”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情绪状态,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愤怒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他人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惠公在车上望见庆郑,怒从心起。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