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5: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5:05:43
词汇“校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对文本、文件或作品进行审阅和修改的过程。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校改”进行深入分析。
“校改”的字面意思是校对和修改。校对是指检查文本中的错误,如拼写、语法、标点等;修改则是指对文本内容进行调整、改进或完善。
“校改”一词由“校”和“改”两个字组成。“校”原指学校,后引申为校对、检查;“改”则指改变、修正。在古代,校改多用于官方文件的审阅,现代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化中,校改体现了对细节的重视和对完美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校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专业素养的体现。
校改往往让人联想到严谨、细致和责任心。它代表了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时也可能带来压力和挑战。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需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校改,确保每一处引用和数据都准确无误。
在诗歌中,可以将“校改”比喻为对心灵的打磨:
岁月如刀,校改心灵,
每一笔,每一划,皆是成长。
校改的过程可以联想到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以及书桌上堆满的文稿和荧光笔的色彩。
在英语中,“proofreading”和“editing”分别对应“校对”和“修改”,虽然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校改”是确保文本质量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纠错,更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校改的技巧对于提升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