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5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55:06
“下驷”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劣等的马匹。在古代,马匹按照品质分为上、中、下三等,下驷即指品质最差的那一类马。
在文学作品中,“下驷”常用来比喻才能低下或品质较差的人或事物。例如,在古代诗词中,可能会用“下驷”来形容战场上的弱兵或不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较少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仍会提及。
同义词“劣马”直接指品质差的马,而“劣等”和“次品”则更广泛地用于形容任何品质差的事物。反义词“上驷”则指品质最好的马,与“下驷”形成鲜明对比。
“下驷”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马匹分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意义逐渐扩展,从字面上的马匹品质,延伸到比喻意义上的品质或能力。
在**古代社会,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因此对马匹的分类非常严格。这种分类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价值判断。
“下驷”这个词给人一种负面、低劣的印象,常与失败、不足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较少,但在某些情况下,仍能唤起人们对古代社会等级和品质评价的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下驷”这个词的场合。然而,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这个词的出现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下驷”:
古道西风瘦马,
下驷独行荒野。
英雄末路悲歌,
岁月无情流逝。
想象一匹瘦弱的马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行,背景音乐可能是悲凉的古琴曲,这样的场景和音乐能够很好地体现“下驷”的意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下驷”的词汇,但类似的比喻如“劣马”在多种语言中都有使用,反映了人类对品质评价的共通性。
“下驷”这个词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驷】
(形声。从马,四声。本义: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驾四马之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四马也。”-驷,马一乘也。 、 《玉篇》-驷,四马一乘也。 、 《诗·郑风·清人》-驷介旁旁。 、 《庄子·人间世》-结驷千乘。 、 《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 、 《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东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
【组词】
上驷、 驷牡、 驷马之门、 驷介、 驷铁、 驷骊、 驷骐、 驷车、 驷盖、 驷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