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3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36:21
“宁媚于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宁愿讨好灶神。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宁媚于灶,不媚于天”,意思是指宁愿讨好掌握实权的人,而不去讨好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神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倾向于讨好那些能直接带来利益的人或事物,而不是那些看似崇高但实际上无法带来实际好处的东西。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某人的势利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利益交换。
同义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拍马屁 反义词:刚正不阿、不卑不亢、坚持原则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也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灶神是家庭中的守护神,负责监督家庭成员的行为。因此,“宁媚于灶”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实际利益和权力的重视,以及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人的讨好行为。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它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正直和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这种行为可以用“宁媚于灶”来形容。例如,在职场上,有些人为了升职加薪,不惜牺牲同事的利益,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宁媚于灶”。
在诗歌中,可以将“宁媚于灶”用来讽刺那些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人:
世风日下人心变,宁媚于灶不问天。
权势面前低头拜,原则抛却换金钱。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谄媚的人在灶神面前卑躬屈膝的画面。在听觉上,可以想象那些阿谀奉承的话语,如“您真是英明神武”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issing up to the boss”或“brown-nosing”,都是用来形容那些讨好上司或有权势的人的行为。
“宁媚于灶”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对于实际利益的追求和对于权力的崇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那些趋炎附势的行为,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正直和原则。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孔子都说‘~’,俗言道得好,‘灶神在天,一本直奏’。你那不苟且的脾气,正合作此官。
1.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2.
【媚】
(形声。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人。本义:爱;喜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媚,说也。 、 《诗·大雅·思齐》。传:“爱也。”-思媚周姜。 、 《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
【组词】
媚子、 媚好、 媚靥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灶】
(会意。从火从土。繁体从穴,鼀(cù)声。本义:用砖石等砌成,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灶,炊穴也。 、 《白虎通·五祀》-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 《汉书·五行志》-灶烟阳。 、 《礼记·郊特牲》-灶者,老妇之祭也。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组词】
灶床脚、 锅灶;行军灶;灶妄、 灶下养、 灶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