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0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00:26
“下饷”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军队或官员领取的薪俸或津贴。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下发薪饷”。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下饷”常用来描述军队或官员领取薪俸的情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薪水”、“工资”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研究中,可能会偶尔提及“下饷”以描述古代的财政制度。
“下饷”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下”指的是下发或发放,“饷”指的是军粮或薪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工资”、“薪水”等词汇。
在古代**,官员和军队的薪俸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饷”一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财政分配和军事管理情况。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作历史研究的参考。
对于现代人来说,“下饷”可能会带来一种历史感和古风,联想到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制度。它也可能唤起对古代生活和文化的兴趣。
由于“下饷”是一个较为古老和专业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在历史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可能会遇到并需要理解这个词汇。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下饷”来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例如:“每当月末,城中的官员们都会聚集在府衙前,等待下饷。”
结合古代军营的图片或古代官员领取薪俸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饷”的含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军营中的号角声或官员们的交谈声。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下饷”的词汇,但类似的财政和军事管理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下饷”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财政和军事制度。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历史学*和文化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加对历史的认识。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饷】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餉,饟也。 、 《广韵》-餉,餉馈。 、 《说文》-饟,周人谓餉曰饟。 、 《尔雅》-饟,馈也。 、 《汉书·食货志下》-种饟粮食。 、 《汉书·严助传》-輓车奉饟者。 、 《后汉书·章帝纪》。注:“餉,粮也,古餉字。”-为雇耕佣,凭种餉。 、 前蜀·韦庄《纪村事》-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组词】
饷田、 饷人、 饷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