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5:29
圭臬(guī ni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测量土地的工具,即圭表和臬石。基本含义是指标准、准则或典范,常用来比喻行为的规范或事物的标准。
在文学中,圭臬常用来形容某种不可动摇的原则或典范,如“他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圭臬”。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学术或技术领域,圭臬则用来指代权威的标准或规范。
同义词:标准、典范、规范、准则 反义词:异端、例外、变异
圭臬一词源自古代的测量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抽象的“标准”或“典范”。在古代文献中,如《周礼》中就有关于圭臬的记载,用以描述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在传统文化中,圭臬**象征着权威和正统,常与官方的认可和推崇相关联。在社会发展中,这个词也体现了对传统和权威的尊重。
圭臬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权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稳定和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学术写作中,我曾使用圭臬来形容某一理论框架的权威性,以此来强调其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同古时的圭臬,你的话语是我心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圭臬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庄重的场景,如古代官员使用圭臬进行测量时的严肃氛围。
在英语中,圭臬可以对应为“standard”或“paradigm”,但这些词汇缺乏圭臬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圭臬是一个富含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指代具体的标准或典范,还承载着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圭臬可以增强文本的深度和权威性。
1.
【圭】
(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同本义。
【引证】
《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 、 《庄子·马蹄》。李注:“锐上方下曰珪。”-孰为珪璋。 、 《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以青圭礼东方。 、 《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 、 《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
【组词】
圭瑞、 圭壁
2.
【臬】
箭靶。
【引证】
《说文》-臬,射准的也。
;引申为目标;准则。
【引证】
张衡《东京赋》-所发无臬。
【组词】
臬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