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9:40
“不失圭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丢失一粒米”,比喻做事非常细致、精确,不遗漏任何细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精确处理和完美执行。
在文学作品中,“不失圭撮”常用来形容人物的细心和严谨,如在描述一位工匠的精湛技艺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做事认真、细致。在专业领域,如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精确度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不失圭撮”出自《汉书·律历志上》:“不失圭撮,不差累黍。”原意是指计量时不丢失一粒米或一粒黍,后来引申为做事细致、精确。
在传统文化中,精细和严谨被视为重要的品质。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完美和精确的追求,尤其是在工艺和学术领域。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认真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的人。它鼓励人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追求卓越和精确。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作业批改非常严格,连最小的错误都不放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失圭撮”的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笔下生花,不失圭撮,每一字句皆精心雕琢。”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工匠在精细地雕刻艺术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钟表的滴答声,象征着时间的精确流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ticulous to a fault”,强调的是过度的细致和精确。
“不失圭撮”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任何工作中追求精确和细致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细节的关注和尊重。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3.
【圭】
(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同本义。
【引证】
《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 、 《庄子·马蹄》。李注:“锐上方下曰珪。”-孰为珪璋。 、 《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以青圭礼东方。 、 《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 、 《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
【组词】
圭瑞、 圭壁
4. 【撮】
1. 【不失言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