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2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23:06
切齿拊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牙切齿,捶胸顿足,形容极度悲痛或愤怒。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的行为表现,强调情感的强烈和身体的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切齿拊心 常用于描绘人物在遭受极大打击或不公时的情感爆发,如在历史小说或悲剧作品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情绪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反应。
同义词: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悲痛欲绝 反义词:心平气和、泰然自若、无动于衷
切齿拊心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极端情感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切齿拊心** 常被用来描述忠臣或英雄在面对不公或悲剧时的情感反应,强调其忠诚和正义感。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情感爆发。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悲痛和愤怒。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面对不公和悲剧时,情感爆发的人物形象,如历史上的忠臣或文学作品中的英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朋友在失去亲人时的切齿拊心,那种情感的强烈和身体的反应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切齿拊心泪满襟,
悲风萧瑟夜沉沉。
忠魂不散天知晓,
誓将正义传万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的表情和动作,如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或激昂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nashing of teeth and beating of breast",但这个表达在英语中并不常用,更多是文学性的描述。
切齿拊心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述了人在极端情感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是汉语中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之一。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强烈的情感。
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
此月五日,被驿使追命骑还朝,~,辄已钟疾,虽百口在都,一非所顾。
1.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2.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3.
【拊】
(形声。从手,付声。本义:抚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尧典曰:“击石拊石”,拊轻击重,故分言之。”。-拊,揗也。 、 《汉书·外戚传上》-主拊其背曰:“行矣!”
【组词】
拊扪、 抚式
4.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