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2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23:04
词汇“切齿人”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切齿”通常指的是咬紧牙齿,表示极度的愤怒或痛恨,“人”则是指个体。因此,“切齿人”可以理解为指那些极度愤怒或痛恨某事或某人的人。
由于“切齿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但“切齿”作为一个表达极端愤怒的词汇,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
在**文化中,表达愤怒和痛恨的词汇很多,但“切齿人”并不常见。它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口语表达中出现,用以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切齿人”这个词汇,但如果遇到极端愤怒的情况,可能会用其他同义词来表达类似的情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切齿人”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的心中,怒火如狂,
切齿人之恨,深藏不露。
背叛的刀,刺穿心房,
愤怒的焰,燃烧不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切齿人”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极端愤怒的词汇或短语。
“切齿人”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能够形象地表达出极端的愤怒或痛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2.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