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1:56
“一切之权”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拥有所有的权力或控制权。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组织对某个领域或事务拥有绝对的、无限制的权威。
在文学中,“一切之权”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者或暴君的形象,强调其对人民生活的全面控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家庭或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它可能指代最高权力机构或个人的权威。
“一切之权”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体现了汉语的意合特点。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如“至高无上”、“绝对权威”等已有出现,反映了权力观念的演变。
在**文化中,权力往往与责任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切之权”在强调权力的同时,也隐含了对权力行使者的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权力滥用的担忧和对自由的渴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暴政和**,以及对权力平衡的追求。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家庭中的权威人物,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决策权,或者在工作环境中描述领导者的权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手握一切之权,却不知权力如霜,冷酷无情。”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皇冠、权杖等象征权力的物品。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严的进行曲或宣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bsolute power”,在法语中可能是“pouvoir absolu”。这些表达都强调了权力的绝对性和无限制性。
“一切之权”这个词汇在强调权力的同时,也提醒我们权力的责任和限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权力相关的概念。
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全归中国国家。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1. 【一切】 切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