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4:1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4:14:59
戒衣:在汉语中,“戒衣”通常指的是僧侣或修道者在进行仪式或特殊修行时所穿的特殊服装。这种服装往往具有特定的颜色、材质和设计,以示对戒律的遵守和对神圣事物的尊重。
“戒衣”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其功能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戒衣的设计和材质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和象征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戒衣不仅是僧侣的日常服饰,也是他们身份和修行状态的象征。在社会层面,戒衣也反映了人们对的尊重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戒衣”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宁静、庄严和神圣的氛围。它可能唤起人们对**仪式的敬畏感,以及对僧侣修行生活的尊重。
在参观寺庙时,我曾亲眼见到僧侣们穿着戒衣进行法事,那种庄严的氛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的力量和美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戒衣”:
晨曦中,僧侣的戒衣
如白云般纯净,
在古老的钟声里
洗涤着尘世的喧嚣。
想象一幅画面:僧侣们穿着戒衣,在晨光中缓缓行走,背景是悠扬的钟声和鸟鸣,这样的场景充满了宁静和神圣感。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服饰也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如教中的“牧师袍”或伊斯兰教中的“祈祷服”,它们都承载着各自文化的**意义和象征。
通过对“戒衣”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僧侣的服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
2.
【衣】
穿衣。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 、 《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组词】
衣紫腰金、 衣帛、 衣冠
遮盖;包扎。
【引证】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组词】
衣被海内、 衣饰、 衣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