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9:46
助听器是一种电子设备,用于增强声音的强度,帮助听力受损的人更好地听到声音。它通常由麦克风、放大器和扬声器组成,能够捕捉周围的声音,放大后传递到使用者的耳朵中。
在专业领域,助听器被广泛讨论和研究,涉及听力学、电子工程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谈论购买、使用或调整助听器的经历。在文学作品中,助听器有时被用作象征,代表听力受损者的社会地位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听力辅助设备、听觉增强器 反义词:听力损害、听力丧失
同义词在描述上更为专业或具体,而反义词则强调了助听器的使用背景,即听力问题。
“助听器”一词由“助听”和“器”组成,直译为帮助听力的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助听器的功能和设计有了显著的进步,从最初的简单放大声音到现在的智能化、个性化设计。
在许多文化中,助听器被视为帮助听力受损者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社会对助听器的接受程度和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反映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性和支持度的提升。
助听器常常让人联想到听力障碍和沟通困难,但同时也代表了科技的进步和对残疾人的关怀。它提醒我们关注听力健康,并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需求。
个人经历中,助听器帮助了许多听力受损的朋友和家人更好地与世界沟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诗歌中,助听器可以被描绘为连接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的桥梁,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可能性。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老人在公园里,阳光下,他微笑着,耳朵上挂着一个小巧的助听器,周围是孩子们的欢笑声。这画面传达了助听器带来的生活改变和幸福感。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hearing aid”,德语的“Hörgerät”,虽然词汇不同,但都指代相同的功能和用途。
助听器不仅是科技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要关注每个人的独特需求,用科技和爱心构建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1.
【助】
(形声。从力,且(zǔ)声。助人要用力,故从力。本义:帮助)。
同本义(在物质上或精神上给予协助)。
【引证】
《说文》-助,左也。 、 《小尔雅》-助,佐也。 、 《论语》。孔注:“犹益也。”-非助我者也。 、 《孟子》-九一而助。 、 《国语·越语下》-助天为虐者,不祥。 、 《孟子·公孙丑上》-予助苗长矣。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蔡元培《图画》-肤觉之助。
【组词】
助胆、 互助、 扶助、 资助、 助力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3.
【器】
(会意。从犬。《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很多,用狗看守。本义:器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器,皿也。 、 《老子》-天下神器。 、 《易·系辞》-形乃谓之器。 、 《周书·宝典》-物周为器。 、 《周礼·大行人》-其贡器物。 、 《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 、 《韩非子·十过》-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 、 《墨子·公输》-守圉之器。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盆器倾侧。 、 清·周容《芋老人传》-尽一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