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0:30
词汇“拜赐之师”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其含义,但为了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
“拜赐之师”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拜谢或感激而得到的老师或指导者。这里的“拜赐”意味着通过感谢或尊敬的方式获得,“之师”则指老师或指导者。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对某人指导或帮助的深深感激。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适用,因为它较为文雅和正式。
由于“拜赐之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拜赐”和“之师”两个词组合而成,用以强调通过感激和尊敬获得指导的意味。
在**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拜赐之师”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对教育和指导者的尊重。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尊敬和感激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人生旅途中给予关键指导和帮助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上遇到过几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他们可以说是我的“拜赐之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歌,拜赐之师,点亮我前行的灯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学生在向老师鞠躬致谢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庄重的音乐,如古典乐,来增强这种尊敬和感激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来实现,如英语中的“grateful teacher”或“thankful mentor”。
“拜赐之师”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教育和指导者的尊重和感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那些在人生旅途中给予帮助的人的感激之情。
《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1.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
2.
【赐】
(形声。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
给予;上给予下。
【引证】
《说文》-赐,予也。 、 《正字通》-上予下曰赐。 、 《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 《乐府诗集·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刘向《列女传·赵将括母》-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 《左传》-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组词】
赐光、 赐环、 赐第、 赐田、 赐官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