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5:00
词汇“愧辞”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愧辞”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感到羞愧或内疚而说的话。它可能指的是一种道歉或表达歉意的话语,通常是在某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言论不当后所说的话。
由于“愧辞”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深刻反省后的内心独白或对外界的表达。在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道歉”、“对不起”等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
由于“愧辞”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较少。它可能是由“愧”(感到羞愧)和“辞”(话语)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因羞愧而说的话。
在**文化中,道歉和承认错误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面对错误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和表达歉意。因此,“愧辞”可能在强调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语境中出现。
“愧辞”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沉重和真诚的情感,它代表了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愿意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悔意和歉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为直接的道歉方式,而不是使用“愧辞”。然而,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使用“愧辞”可能会增加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辞”来表达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悔意:
月光下,我低语愧辞,
星辰见证,悔意如潮。
“愧辞”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低头沉默的画面,或者是一种低沉、诚恳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愧辞”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和方式来实现。
“愧辞”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它在表达深刻的悔意和歉意时可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情感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