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6:01
词汇“愧负”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愧”和“负”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愧负”的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感到内疚或羞愧,并且承担某种责任或负担。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感到内疚,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后果。
由于“愧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道德冲突。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由于“愧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愧”(感到内疚)和“负”(承担)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表达一种复合的情感和行为状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愧负”可能被用来强调个人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的文化中,这种词汇可能更能引起共鸣。
“愧负”可能引发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道德上的负担和内心的挣扎。这种词汇可能在描述个人成长和自我反省的情境中发挥作用。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未能履行承诺或辜负他人期望的情况,可能会产生“愧负”的感觉。这种情感可能促使个人采取行动来弥补过失或改善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愧负”作为一种情感状态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冲突与成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低头沉思,表情沉重,背景可能是阴暗的,以此来表达“愧负”的情感。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缓慢的旋律来传达这种情感。
由于“愧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描述类似的情感和行为状态。
通过对“愧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表达个人责任感和道德冲突方面的潜力。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提升沟通的精确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 汉·贾谊《治安策》-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