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2:39
愧领: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因感到惭愧而接受”,通常用于表示在接受别人的礼物、帮助或荣誉时,内心感到不安或不配,但仍然接受的情况。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愧领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挣扎,如在接受不义之财时的矛盾心理。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愧领可能用于表达对别人的好意感到感激但又觉得不配的复杂情感。 专业领域:在某些正式场合,如颁奖典礼或感谢信中,愧领可能用来表达对荣誉的谦逊接受。
同义词:谦领、愧受 反义词:欣然接受、理所当然
词源:愧领由“愧”和“领”两个字组成,“愧”表示惭愧,“领”表示接受。 演变:在古代汉语中,愧领的使用较为正式,多见于书信或官方文书中。随着语言的发展,愧领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愧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谦逊和自省精神。在现代社会,愧领仍然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的环境中。
愧领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的,既有感激和谦卑,也有不安和自我怀疑。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引发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和对他人善意的深刻体会。
在个人经历中,愧领可能出现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赞扬时,内心感到不配但仍然感激的情况。例如,在接受导师的特别指导后,虽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仍然深感感激。
在诗歌中,愧领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内心的挣扎和美丽的不完美:
愧领了春风的温柔,
我这枯枝,怎堪你的抚慰?
愧领了月光的清辉,
我这尘埃,怎配你的皎洁?
愧领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颁奖台上,手中捧着奖杯,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既有喜悦也有不安。音乐上,可能联想到一段旋律,既有庆祝的欢快,也有内心的沉思。
在英语中,愧领可能对应于“humbly accept”或“graciously accept”,但这些表达没有愧领所包含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挣扎的复杂情感。
愧领是一个富有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接受的行为,还揭示了接受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愧领提醒我们要谦逊、自省,并珍惜他人的善意。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领】
(形声。从页(xié),令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脖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领,项也。 、 《广雅·释亲》-领,项也。 、 《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 、 《国语·楚语上》-缅然引领南望。 、 《左传》-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组词】
领门儿、 领鬃、 领颚、 领腰、 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