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9:37
嚼字咬文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说话或写作时过分注重字句的推敲,追求文字的精确和优美。它强调在表达时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进行仔细的斟酌和雕琢,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嚼字咬文 常用来形容作者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如诗歌、散文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某人说话过于拘泥于字句,显得矫揉造作。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学术论文中,嚼字咬文 则可能是一种必要的严谨态度。
嚼字咬文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文化中对文字表达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日常口语和专业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文字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因此嚼字咬文** 体现了对语言表达的尊重和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拘泥于字句、缺乏实际内容的人。
嚼字咬文 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尊重和欣赏,因为它体现了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过分追求文字的完美可能会导致沟通的障碍。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有时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嚼字咬文,尤其是在撰写重要的报告或论文时。这种*惯帮助我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柳絮轻扬,
嚼字咬文,诗意绵长。
嚼字咬文 让我联想到一位学者在书房中,手持毛笔,对着一张宣纸沉思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以及偶尔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ordsmithing" 或 "crafting words",但这些表达没有嚼字咬文 那么强烈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嚼字咬文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对语言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汉语文化中对文字的尊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确性和美感。
1.
【嚼】
义同“嚼(jiáo),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
【引证】
《玉篇》-嚼,噬嚼也。 、 《通俗文》-咀啮曰嚼。 、 《尔雅·释兽》。注:“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牛曰齝。
【组词】
咀嚼;嚼血、 过屠门而大嚼
2.
【字】
(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乳也。 、 《广雅》-字,生也。 、 《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 《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六畜遂字。 、 《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 《汉书·食货志下》-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组词】
字乳、 字育
3.
【咬】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易子而咬。
【组词】
咬姜呷醋、 咬牙关、 咬瓦、 咬定牙根、 咬钉嚼铁
4.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