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4:05
词汇“人非物是”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含义。为了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进行一些推测和分析。
“人非物是”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不是物,是”,这似乎是在强调人的本质不同于物体。然而,这个组合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可能是一个自创的表达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或文化中的术语。
由于“人非物是”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或者仅限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哲学讨论或个人创作中。在文学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人性、存在或身份的深刻思考。
由于缺乏具体的使用实例,以下是一些假设的例句:
由于“人非物是”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直接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如果将其理解为强调人的特殊性,那么同义词可能是“人不同于物”或“人性独特”。反义词则可能是“人如物体”或“人性机械”。
由于“人非物是”不是一个已知的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谈起。
如果“人非物是”是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可能反映了该文化对人性和物体之间区别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人性、自由意志和物质世界的深刻思考,带来一种哲学上的探索感。
由于这个词汇的不明确性,个人应用可能非常有限,可能仅限于个人的哲学思考或文学创作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星辰的注视下,我低语:“人非物是”,
在时间的河流中,寻找灵魂的足迹。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深邃的星空、静谧的夜晚,或者是哲学讲座的氛围。
由于“人非物是”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无从比较。
“人非物是”作为一个不明确的词汇,它的分析更多是基于推测和想象。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能作为一个启发性的概念,鼓励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