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2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23:08
“令饬”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书或官方文件中,意指上级对下级发出的命令或指示,含有严肃、正式的意味。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法律、行政文本中。
在文学作品中,“令饬”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官场或军事指挥的场景中,用以强调命令的权威性和正式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化。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行政管理中,可能会在正式的文件或报告中使用,以传达明确的指令。
同义词中,“命令”和“指示”更常用于日常语言,而“令饬”则保留了更多的正式和古老色彩。反义词则反映了“令饬”所不具备的非强制性和建议性。
“令饬”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令”指命令,“饬”有整顿、整理之意,合起来即指整顿秩序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特定的正式文书中。
在**古代社会,命令和指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令饬”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权威和秩序的重视。
“令饬”一词给人以严肃、正式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场、军事指挥等场景,带有一定的历史感和权威感。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历史文献或参与某些正式的行政活动时,可能会遇到。
在创作一首描述古代官场的诗中,可以使用“令饬”来增加历史氛围:
朝堂之上令饬频,
文武百官肃立听。
想象一幅古代官员在朝堂上宣读令饬的画面,背景音乐可能是庄重的宫廷音乐,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order”或“directive”可以传达类似的正式命令的意思。
“令饬”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和文化传承。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饬】
(形声。从人,从力,食声。本义:修整,整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饬,致坚也。 、 《国语·吴语》。注:“治也。”-周军饬垒。 、 《淮南子·本纪》-饬曲岸之际。 、 《诗·小雅·六月》-戎车既饬。
【组词】
整饬;饬装、 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