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1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13:25
“人之子”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人类的后代,即人的子女。它强调了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的意味。
“人之子”这个词汇在中文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字面意思一直保持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为现代的词汇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人之子”常常与家族观念、孝道和传承紧密相关。它强调了个人在家族和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亲情和责任感。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家族历史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后代福祉的关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家族聚会中听到长辈们谈论“人之子”的责任和期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人之子’踏着古老的石阶,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敬仰。”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年轻的“人之子”站在家族的老宅前,背景是夕阳的余晖,这样的场景可能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庄重的氛围。
在英文中,“人之子”可以对应为“son of man”,但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表达更多地与或哲学思考相关,如在教中指代耶稣。
“人之子”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指代生物学上的后代,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刻地把握中文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