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23
声色俱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或态度非常严厉,给人以强烈的威慑感。
在文学作品中,声色俱厉 常用来描绘严厉的教师、严厉的父母或权威人物的说话方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的严厉态度,尤其是在争论或批评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严格的命令或纪律。
同义词:严厉、严峻、严苛、严肃 反义词:和蔼、温和、亲切、柔和
声色俱厉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表达严厉态度的词汇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严厉态度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声色俱厉** 常常与权威和纪律联系在一起。在强调等级和秩序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对于权威和纪律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在权威面前的不安和顺从。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声色俱厉的客户,他的严厉态度让我感到压力很大,但也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对待工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话语如雷霆,声色俱厉, 震慑了所有的质疑和叛逆。”
想象一个严厉的教师在教室里大声训斥学生,声音洪亮,表情严肃,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声色俱厉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ern and severe" 或 "harsh and uncompromising",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类似的严厉态度。
声色俱厉 这个成语在描述严厉态度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声音的严厉,还包括了面部表情的严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意图和情感。
(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的程度。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色】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