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8:43
“无遗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任何遗漏的类别”,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分类详尽,没有遗漏任何一种。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分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在文学作品中,“无遗类”常用来形容作者对事物的描述或分类非常详尽,没有遗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图书馆学等,可能会用来描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
同义词中,“详尽无遗”强调的是详细和无遗漏,而“面面俱到”则强调的是各方面都考虑到。反义词“挂一漏万”则表示只考虑到了一小部分,而遗漏了大部分。
“无遗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事物分类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用以形容分类的完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对事物的分类和整理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如《本草纲目》、《四库全书》等都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典范。因此,“无遗类”这个成语在描述这些文化成就时尤为贴切。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全面的印象,使用时往往能传达出作者或说话者的专业性和细致性。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感到安心,因为知道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被考虑到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整理书籍时使用过“无遗类”这个概念,确保每一类书籍都被妥善分类和存放,以便日后查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花秋月无遗类,岁月流转尽收眼底。”这里通过“无遗类”来强调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都被诗人细腻地捕捉和表达了。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整齐有序的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按照分类系统摆放得井井有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翻阅书籍时的沙沙声,或者是图书馆的安静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xhaustive”或“comprehensive”,用来形容一个列表或分类是详尽无遗的。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强调了完整性和全面性。
通过对“无遗类”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分类完整性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精确性和专业性。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3.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