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0:26
词汇“瑕衅”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瑕”和“衅”。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瑕”字本义是指玉石上的瑕疵,引申为缺点、错误;“衅”字本义是指裂缝、缝隙,引申为争端、矛盾。结合起来,“瑕衅”指的是缺点和争端,常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完美或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瑕”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衅”字则见于《左传》等古籍。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逐渐结合成成语“瑕衅”,用以形容事物的缺陷和矛盾。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完美和和谐是一种美德。因此,“瑕衅”这个词汇在强调事物的不完美和冲突时,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
使用“瑕衅”这个词汇时,往往会给人一种严肃和批判的感觉,因为它指向的是不完美和冲突,这在情感上可能引起不安或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评价某个人或事物的不足时使用“瑕衅”这个词汇,例如在团队讨论中指出项目计划中的潜在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间万物皆有瑕衅,唯愿心中常存光明。”
想象一幅画面:一块精美的玉石上有着明显的瑕疵,这种视觉上的不完美可以让人联想到“瑕衅”这个词汇。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flaw and conflict”或“imperfection and disput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瑕衅”这个词汇在描述事物的缺陷和冲突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
1.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
2.
【衅】
(会意。从爨省,爨(cuàn),灶。从酉(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釁,血祭也。 、 《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隋衅。 、 《周礼·小祝》-大师掌衅祈号祝。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 、 《礼记·乐记》-车甲衅而藏之府库。 、 《孟子》-将以衅钟。 、 《吕氏春秋·慎大》-衅鼓旗甲兵。 、 《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 、 《韩非子》-缚之,杀以衅鼓。
【组词】
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 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