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0:2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0:21:09
词汇“散散停停”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但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了特定的含义。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散散停停”字面意思是分散、停止、分散、停止,形容事物或行动不连贯、不持续,时断时续的状态。
“散散停停”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在**文化中,连续性和稳定性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因此“散散停停”往往带有贬义,暗示缺乏计划和执行力。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不满和焦虑,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状态。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用来描述自己的工作或学*状态,如“最近工作散散停停,感觉效率不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散散停停,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断断续续的光影变化;听觉上,可能是时有时无的雨声或脚步声。
在英语中,可能对应的是“off and on”或“intermittent”,但这些表达没有“散散停停”那么形象和富有画面感。
“散散停停”这个词汇在描述不连贯状态时非常形象,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时断时续的感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具体。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3.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
4.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