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9:13
“以毒攻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一种毒物来对抗另一种毒物。基本含义是指用有害的方法或手段来对付有害的事物,或者用一种强烈的刺激来消除另一种强烈的刺激。
在文学中,“以毒攻毒”常用于比喻性的表达,如用严厉的手段来对付恶人或恶势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用极端或不寻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化学,它可能指代实际的疗法或实验方法。
同义词“以暴制暴”和“以牙还牙”都强调用相似或更强的手段来回应,而反义词则强调用温和或道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以毒攻毒”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指用毒药治疗毒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策略、方法等。
在**文化中,“以毒攻毒”常被用来形容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极端或非常规手段。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更为激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一种强烈的、甚至是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使用有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在道德和伦理上可能引起争议。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遇到需要采取非常规手段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时“以毒攻毒”的概念可能会被考虑。例如,在处理一个顽固的问题时,可能会考虑使用一种更为激进的方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深渊,我以毒攻毒,用希望的光芒驱散绝望的阴影。”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两种强烈的颜色对比,如黑色与白色。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强烈的音乐节奏,如交响乐中的高潮部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ghting fire with fire”,意思是用相似的手段来对抗问题。
“以毒攻毒”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在字面上描述了一种治疗方法,更在比喻层面上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策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的不识字,不通文。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毒】
(会意。从屮(象草木初生),毒声。本义:毒草滋生)。
毒物;毒纯洁。
【引证】
《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 《周礼·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3.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
4.
【毒】
(会意。从屮(象草木初生),毒声。本义:毒草滋生)。
毒物;毒纯洁。
【引证】
《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 《周礼·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