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6:42
词汇“[时间词]”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时间词”是指用来表示时间概念的词汇,包括时间点、时间段、时间顺序等。它们在语言中用于描述**发生的时刻、持续的长度或先后顺序。
“时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经历了从“时”到“时间”的演变。在古代,“时”更多指季节和气候,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更广泛的时间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中,时间观念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更强调线性时间观,而某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注重循环时间观。
时间词常带有一种流逝和不可逆的情感,如“逝去的时光”、“未来的希望”等,引发人们对生命、变化和未来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时间词帮助我们规划日程、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例如,通过“明天”来安排计划,通过“去年”来回忆往事。
在诗歌中,时间词可以用来创造意境,如: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
昨日花开,今朝已落。
时间词可以联想到钟表的滴答声、日落的景象等,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增强了时间词的表现力。
在不同语言中,时间词的表达和使用*惯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yesterday”和汉语中的“昨天”,虽然意思相同,但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时间词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时间概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通过对时间词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精确性和丰富性。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间】
(会意。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jiàn) 本义:门缝)。
同本义。泛指缝隙;空隙。
【引证】
《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 、 《墨子经》-有閒中也。又,閒不及旁也。 、 《孟子》-其閒不能以寸。 、 、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 、 、 宋·文天祥《 后序》-得间奔真州。
【组词】
间出、 间缺、 间蹊、 间径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