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3:35
“孝德”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孝”和“德”两个字组成。其中,“孝”指的是尊敬和孝顺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德”则指的是道德、品德。因此,“孝德”整体上指的是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强调在行为上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在文学作品中,“孝德”常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尊敬和孝顺父母的人物,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母亲的孝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孝德”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尤其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社会学,“孝德”可能被作为研究**传统家庭伦理的一个关键词。
同义词中,“孝心”强调内心的尊敬和爱,“孝行”强调具体的行为表现,“孝道”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反义词“不孝”和“忤逆”则指违背孝顺父母的行为。
“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是孩子在老人下面,表示尊敬和照顾。“德”字则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道德、品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德”作为一个复合词,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
在**传统文化中,孝德被视为“五常”之一,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准则,也塑造了家庭和社会的结构。在现代社会,尽管价值观多元化,孝德仍然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
提到“孝德”,我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尊敬和照顾父母。
在我的生活中,我努力践行孝德,无论是日常的问候还是节假日的陪伴,我都尽量做到让父母感受到我的关心和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孝德”:
春风拂面暖,孝德心中藏。
父母恩情重,儿女报答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年轻人细心地为年迈的父母准备晚餐,温馨的灯光下,家人的笑声充满了房间。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尊敬父母的观念,但“孝德”这种特定的道德规范并不像在**文化中那样被强调。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
通过对“孝德”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指导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一词汇的使用,以传达我对家庭和社会价值的尊重。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