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4:06
“孝悌忠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个重要道德准则,分别代表了对长辈的尊敬(孝)、对兄弟姐妹的友爱(悌)、对国家的忠诚(忠)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诚信(信)。
这些词汇源自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孟子》,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它们的含义逐渐被社会普遍接受和强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被视为个人品德的基石,影响着家庭关系、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这些价值观在教育、法律和社会规范中都有所体现。
这些词汇往往让人联想到和谐的家庭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忠诚的国家观念。它们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父母用“孝悌忠信”来教育孩子,强调这些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孝心如水润家园,悌情似风抚心田,忠志如山立天地,信诺如光照人间。”
这些词汇可以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庄严的国歌和诚信的商业谈判。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可能通过“家庭价值观”、“忠诚”和“诚信”等概念来体现,但具体的表达和强调点可能有所不同。
“孝悌忠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解和践行这些价值观,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和谐的构建都至关重要。
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人以~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悌】
(形声。从心,弟声。本义:敬爱兄长) 同本义。亦泛指敬重长上。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说文》-悌,善兄弟也。 、 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
【组词】
悌达
和易 。
【组词】
恺悌、 悌睦
3.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4.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