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8:16
“抱关之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怀抱着对关隘的怨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因为某种限制或障碍而产生的怨恨或不满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抱关之怨”常用来描绘人物因遭遇困境或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的内心怨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它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
“抱关之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限制和障碍的普遍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关隘,而是泛指各种形式的限制和障碍。
在**传统文化中,“抱关之怨”常常与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不公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公平的渴望,以及对于不公正待遇的反抗情绪。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被束缚和限制的痛苦。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于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工作上的限制而感到抱关之怨的情况。这种情绪促使我寻求改变,最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中抱关之怨,如夜幕下的幽灵,徘徊在自由的边缘,渴望破晓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关隘的画面,人物站在关隘前,面带愁容,表达内心的怨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低沉的音乐,如大提琴的旋律,传达出压抑和不满的情绪。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rbor resentment”或“nurse a grudge”,它们都表达了怀恨在心的意思,但“抱关之怨”更具有**文化的特色。
“抱关之怨”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限制和障碍的感受,它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关】
(形声。从门,丱(guān)声。金文作“門”,象门里有门闩形,本象形字。小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本义:门闩)。
门闩。闩门的横木。
【引证】
《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 《史记·魏公子列传》-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
【组词】
关牡、 关楗、 关龠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