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2:04
孝敬:指子女对父母或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和爱戴的行为,通常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关怀。
孝敬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孝”指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从,“敬”指尊敬和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敬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对长辈的尊敬和供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儒家思想强调“孝”为百行之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孝敬一词常带有一种温馨和责任感,让人联想到家庭和谐、长辈的慈爱和晚辈的孝顺。
在我的生活中,孝敬体现在定期给父母打电话,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以及在节日时送上礼物和祝福。
在诗歌中,孝敬可以这样表达:
春风拂面,柳絮轻扬,
孝敬之心,如水长流。
父母恩深,似海无边,
儿女情长,报答无尽。
孝敬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年轻人细心地为年迈的父母按摩,或者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共享天伦之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是“filial piety”,虽然也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但具体表现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孝敬是一个充满情感和道德色彩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家庭的承诺,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结构和价值观有所变化,孝敬的核心意义依然重要,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实践。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