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5:13
博识洽闻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博识”和“洽闻”两个词组成。其中,“博识”指的是知识广博,学识深厚;“洽闻”则指的是见闻广博,消息灵通。结合起来,“博识洽闻”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见闻广博,能够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
在文学作品中,“博识洽闻”常用来形容主人公或某个角色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如在历史小说中形容一位智者或学者。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学识或信息获取能力。在专业领域,如教育、研究或新闻行业,这个词组强调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信息的广泛收集。
同义词: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反义词:孤陋寡闻、见识浅*、知识贫乏
“博识洽闻”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知识和信息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的使用逐渐扩展到现代汉语中,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即强调知识的广博和信息的灵通。
在*传统文化中,博学多识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学而优则仕”,即通过学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博识洽闻”在社会背景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通过学*和实践获得广泛知识和经验的人。
这个词组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能力和权威。它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的热情,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社会地位和尊重。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博识洽闻的导师,他的广泛知识和深刻见解对我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指导让我意识到,不断学*和积累知识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博识洽闻”: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
博识洽闻者,航行其上。
智慧的灯塔指引方向,
在知识的彼岸,我们相遇。
视觉上,“博识洽闻”可以联想
我们被博士的~所征服。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洽】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洽,沾也。 、 张衡《东京赋》-仁洽道丰。 、 《汉书·终军传》-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 、 《淮南子·要略》-内洽五藏。
【组词】
洽濡、 洽润、 洽衿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