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0:3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0:36:46
公断:字面意思是指公正地判断或裁决,通常指由第三方进行的、不受个人偏见影响的判断或裁决。在法律和仲裁领域,公断特指由仲裁员或法官进行的公正裁决。
公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公”指公正,“断”指判断或裁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法律和仲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保持了其基本的公正裁决的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公断被视为社会正义和法律秩序的体现。在法律体系中,公断是确保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公断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与公正、正义和真理相关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法官和正义的天平,激发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可能会寻求第三方进行公断,以确保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例如,朋友之间的争执可能会通过共同信任的第三方来公断。
在诗歌中,可以将公断比喻为指引迷途的灯塔,为迷失的灵魂带来希望和方向。
公断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法官的锤声和正义的天平。视觉上,可能会想到法官的袍子和法庭的布局。听觉上,可能会想到法庭的肃静和法官的宣判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arbitration”或“adjudication”,德语中的“Schiedsspruch”,都与公断有相似的含义,强调公正的裁决过程。
公断作为一个词汇,在法律和仲裁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公断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法律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