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25
“乡勇”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乡村中的勇士或民兵,通常指的是在古代**农村地区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园、抵抗外敌的武装力量。他们通常由当地的农民组成,具有一定的军事训练和战斗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乡勇”常常被描绘为勇敢、忠诚且具有强烈乡土情怀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研究古代民兵组织时,“乡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乡勇”更强调来自乡村的自发组织,而“民兵”可能更广泛地指代任何非正规的武装力量。“正规军”则是与“乡勇”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受过正规训练、由国家组织的军队。
“乡勇”一词源于**古代,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由于边疆战乱频繁,乡村地区需要自卫力量,因此“乡勇”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园的农民武装。
在**传统文化中,“乡勇”代表了乡村社会的自卫能力和团结精神。在社会动荡时期,乡勇的存在对于维护地方秩序和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提到“乡勇”,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这种形象让人感到温暖和敬佩,因为它体现了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无私。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过“乡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我常常被这些普通人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勇”:
在那片古老的田野上,
乡勇们挥舞着锄头和剑,
为了家园,他们无畏无惧,
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勇敢的印记。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一群穿着简朴的农民手持武器,站在田野上,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这种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悲壮和坚定。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民兵”或“自卫队”,它们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乡勇”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乡村社会的自卫力量,也体现了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团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勇】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勇,气也。 、 《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 、 、 《墨子经上》-勇志之所以敢也。 、 《国语·周语》-勇,文之帅也。 、 《左传·昭公二十年》-知死不辟,勇也。 、 清·林觉民《与妻书》-勇于就死。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若素名勇。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兴甚勇。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勇而多艺。
【组词】
忠勇、 英勇、 勇悍、 勇烈、 勇夫、 勇功、 勇沉、 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