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9:15
烧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常用词,它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从字面意思来看,“烧手”可以理解为“烫手”,即某物温度高到足以烫伤手。
由于“烧手”不是一个标准汉语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某些方言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物非常热,或者在某些专业领域(如烹饪)中,它可能用来形容需要特别小心处理的食材或工具。
由于“烧手”不是一个标准汉语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与特定地区的方言或特定行业的术语有关。在普通话中,更常见的表达是“烫手”。
在某些地区文化中,方言词汇的使用可能更为普遍,因此“烧手”这样的词汇可能在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更为常见。
对于不熟悉这个词汇的人来说,“烧手”可能会引起一种轻微的困惑或好奇,因为它不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熟悉这个词汇的人来说,它可能唤起对特定情境的记忆,如烹饪时的注意事项。
由于“烧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烧手”用于描述一个非常热的场景,或者用它来比喻某件事情非常棘手,难以处理。
在视觉上,“烧手”可能让人联想到火焰、高温的物体或者烫伤的情景。在听觉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声音联想,但可能会联想到警告或提醒的声音。
由于“烧手”不是一个标准汉语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通过对“烧手”这个词汇的分析,我意识到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词汇,也可能有其特定的使用背景和文化含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些细微差别对于准确沟通和深入理解语言至关重要。
1.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