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2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4:00
词汇“声泪俱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时声音和眼泪同时发出,形容非常悲痛或激动的情绪。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悲伤或激愤时,不仅声音哽咽,而且泪水也难以自控地流出来。
“声泪俱发”字面意思是指声音和眼泪同时发出,形容人在极度悲痛或激愤时的状态。
“声泪俱发”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古代汉语中对情感表达的直接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成语体现了人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视,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悲痛时的情感宣泄。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的悲伤和同情。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极端情绪下无法自控的人们,以及他们在情感爆发时的无助和脆弱。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亲友的葬礼上听到一位家属声泪俱发地讲述逝者的生平,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情感强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声泪俱发,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孤寂的心。”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泪水和声音交织,形成一幅悲伤的画面。听觉上,可以想象那种哽咽的声音和断断续续的哭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bbing and speaking at the same time”,但缺乏一个简洁的成语来精确表达这种情感状态。
“声泪俱发”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感状态下的表现,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理解人类情感的重要窗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表达力。
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泪】
(形声。从水,戾(lì)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晋书·羊祜传》-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坠泪碑。 、 《战国策·燕策》-士皆垂泪涕。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组词】
涕泪、 泪波、 泪泉、 泪球、 泪晶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