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5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53:43
“好善嫉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欢善良,憎恨邪恶。这个成语强调了对道德行为的推崇和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
在文学作品中,“好善嫉恶”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道德品质,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描述为好善嫉恶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道德评价。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道德行为的本质和价值。
同义词“崇善抑恶”强调对善良的推崇和对恶行的抑制,而“善恶分明”则强调对善恶的明确区分。反义词“善恶不分”表示对善恶没有明确的区分,而“纵恶扬善”则表示放纵恶行,推崇善行。
“好善嫉恶”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 moral integrity。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道德立场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好善嫉恶”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紧密相关。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评价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强调了道德的正面价值。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如孔子、孟子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好善嫉恶”来形容那些在社区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同时对不公正行为持批评态度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好善嫉恶”融入到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中,如:“山川好善嫉恶,自然之美,不容一丝污秽。”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幅描绘正义与邪恶斗争的画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首强调道德价值的歌曲或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ve virtue and hate vice”,强调对美德的喜爱和对恶行的憎恨。
“好善嫉恶”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也是对社会行为的指导。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出于天性。
唐朝中期,西域吐蕃很想侵犯中原,由于李晟的顽强抵抗而不能得逞。吐蕃的宰相结赞运用离间计,亲率大军入侵陇州和凤翔,被李晟打败。他假意求和,唐德宗借故罢免李晟的兵权,别人借机为他鸣不平,他天性好善嫉恶,不愿拉帮结派
1.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2.
【善】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善,吉也。 、 《汉书·翼奉传》-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组词】
善时、 善祥、 善征、 善日
3.
【嫉】
(形声。从女,疾声。本义: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
同本义。泛指忌妒。
【引证】
《广雅》-嫉,妒也。 、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 、
【组词】
嫉诬、 嫉病、 嫉心、 嫉毁
4.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