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2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24:52
探赜钩深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探赜”和“钩深”两个词组成。其中,“探赜”意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事物,“钩深”则指深入挖掘或探究。结合起来,这个成语形容深入探究事物的深层次含义或原理。
在文学作品中,探赜钩深常用来形容作者对某一主题或问题的深入探讨,如哲学、科学或文学理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术讨论或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表达深度分析和研究的恰当词汇。
同义词:深入浅出、深究细察、深思熟虑 反义词: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探赜钩深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传统。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各个学术领域。
在文化中,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学术追求。探赜钩深**体现了这种追求,因此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受到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深邃的印象,常与学术研究、哲学思考等联系在一起。它激发人们对知识深层次探索的兴趣和尊重。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经常使用探赜钩深来形容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展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思绪探赜钩深,星辰为伴,宇宙为友。”
想象一位学者在静谧的图书馆中,灯光柔和,书籍环绕,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这种场景与探赜钩深的意境相契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lve into the depths”或“probe the intricaci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深入探究的含义。
探赜钩深是一个富有深度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提升表达的深度和专业性。
汉·赵壹《非草书》:“~,幽赞神明,鉴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
1.
【探】
(形声。从手,罙(shēn)声。本义:摸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远取犹深取也。-探,远取之也。 、 《尔雅》。注:“摸取也。”-探,取也。 、 《铨言》。注:“捉筹也。”-必探筹而定分。 、 《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 、 《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 《荀子·君道》-不待探筹投钩而公。 、 《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 、 《聊斋志异·促织》-探石发穴。
【组词】
探丸、 探囊
2.
【赜】
(形声。从匜(yí),责声。匜,下巴。本义:深奥,玄妙) 同本义。
【引证】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3.
【钩】
(会意。从金,从句,句亦声。“句”(gōu),弯曲。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衣带上的钩。引申为“ 钓鱼或挂物用的钩”)。
形状弯曲,用于探取、悬挂器物的用品。可分为钓钩、挂钩、带钩等。
【引证】
《说文》。韵会引作“曲鉤也。”-鉤,曲也。 、 《玉篇》-鉤,曲也,所以鉤悬物也。 、 《周礼·春官·巾车》-金路鉤。 、 《国语·晋语》。注:“带鉤也。”-申孙之矢,集于桓鉤。 、 《孟子》-岂谓一鉤金。 、 《庄子·胠箧》-窃鉤者诛。 、 《诗·大雅·皇矣》。传:“鉤梯也,所以引上城者。”-以尔鉤援。 、 《汉书·韩延寿传》。注:“兵器也。”-作刀剑鉤鐔。
4.
【深】
(形声。从水,深声(shēn)。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
古水名 。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引证】
《说文》-深,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