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8:19
词汇“探龙颔”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探龙颔”字面意思是指探索龙的颔部,比喻探索深奥的道理或寻求珍贵的宝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未知或深奥事物的探索和追求。
“探龙颔”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龙的崇拜和神话传说。龙在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尊贵和神秘,探索龙的颔部,即探索最深奥、最珍贵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文化中,龙是神圣和权威的象征,因此“探龙颔”不仅代表了对于知识的追求,也象征着对于权威和神圣事物的探索。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追求卓越。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联想到了古代探险家和学者对于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以及他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篇学术论文中看到“探龙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作者对于某一科学难题的深入研究,这让我对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我探龙颔,寻那知识的宝藏,星辰指引我前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学者在星空下探索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是神秘而悠扬的古琴曲,营造出一种探索未知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el the onion”(剥洋葱),比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但“探龙颔”更具有神秘和尊贵的文化色彩。
通过对“探龙颔”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学和学术领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代表了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也体现了*文化中对于探索和勇气的崇尚。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成语的运用,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探】
(形声。从手,罙(shēn)声。本义:摸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远取犹深取也。-探,远取之也。 、 《尔雅》。注:“摸取也。”-探,取也。 、 《铨言》。注:“捉筹也。”-必探筹而定分。 、 《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 、 《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 《荀子·君道》-不待探筹投钩而公。 、 《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 、 《聊斋志异·促织》-探石发穴。
【组词】
探丸、 探囊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3.
【颔】
(形声。从页(xié),含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下巴颏)。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 、 《释名·释形体》-颐,或曰颔车。 、 《公羊传·宣公六年》-绝其颔。 、 《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 《后汉书·班超传》-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 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组词】
颔车、 颔雪、 颔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