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9:12
“好善恶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喜欢善良的事物,厌恶邪恶的事物。这个成语强调了对道德行为的偏好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排斥,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好善恶恶”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道德品质或行为准则,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一个正直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道德判断的标准。
同义词“善恶分明”强调对善恶的明确区分,而“好善恶恶”则更强调对善的喜好和对恶的厌恶。反义词则表示对善恶的模糊或不关心。
“好善恶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保持了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上更加灵活,适应了不同的语境和时代需求。
在**文化中,“好善恶恶”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紧密相关。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评价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行为的期望和标准。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正义、道德和责任感。它鼓励人们追求善良,抵制邪恶,对个人的行为和决策有积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好善恶恶”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在面对道德选择时。例如,当看到有人帮助他人时,我会认为这个人具有好善恶恶的品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好善恶恶心自明,
世间万象,善恶终有报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正义与邪恶斗争的画面,如英雄与恶势力的对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描述正义战胜邪恶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胜利进行曲。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good versus evil”来表达,强调善与恶的对抗。在不同文化中,对善恶的判断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人类道德观念是普遍存在的。
“好善恶恶”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理解和评价道德行为,还鼓励我在生活中追求善良,抵制邪恶。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道德行为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1.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2.
【善】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善,吉也。 、 《汉书·翼奉传》-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组词】
善时、 善祥、 善征、 善日
3.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4.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