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7:12
词汇“[搜柝]”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搜柝”的字面意思是搜寻、查找。在古代汉语中,“搜”有搜寻、搜查的意思,“柝”则指木制的敲击器具,古代用于夜间巡逻时敲击以报平安。因此,“搜柝”可以理解为通过搜寻和敲击来确保安全的行为。
由于“搜柝”是一个古雅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夜间巡逻、守卫的场景中。
“搜柝”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搜”源自“搜索”,“柝”则源自古代的敲击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搜寻”、“查找”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夜间巡逻和守卫是确保城池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搜柝”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安和守卫文化。
“搜柝”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老、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城墙、守夜人和夜晚的宁静。
由于“搜柝”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习古代文学或历史时可能会遇到。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搜柝”来营造古代的氛围,例如:“月色如水,城墙上的守夜人搜柝而行,古老的城池在夜幕下显得格外宁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城墙上的守夜人手持柝木,敲击着,搜寻着四周的动静。结合音乐,可以想象夜晚的宁静中,柝木敲击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由于“搜柝”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搜柝”是一个具有浓厚古代文化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安和守卫文化。在学习古代文学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1.
【搜】
搜索;搜查。
【引证】
《方言二》-搜,求也。秦晋之间曰搜,就室曰搜。 、 《庄子·秋水》-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组词】
搜弊、 搜猜、 搜筒、 搜看、 搜阅、 搜山煮海、 搜伏、 搜刷
寻求。
【引证】
《梁书·孔休源传》-时太子詹事周捨撰《礼疑义》,自汉魏至于齐梁,并加搜采。
【组词】
搜剔、 搜遗、 搜须捉虱、 搜刷、 搜才、 搜句、 搜抉、 搜吟、 搜拔、 搜奇;搜采
2.
【慝】
(会意。从匿,从心。匿(nì),隐藏。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本义:邪恶,恶念)。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文:“慝,言隐匿其情以饰非。”-崇谗慝也。 、 《周礼·环人》。注:“慝,阴奸也。”-察军慝。 、 《左传·僖公十五年》。注:“阴恶,非法所得。”-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奸恶也。”-日入慝作。 、 《周礼·匡人》。注:“奸伪之恶也。”-匡邦国而观其慝。 、 唐·刘叉《雪车》-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
【组词】
慝人、 慝作、 慝伪、 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