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1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10:58
“恶紫夺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厌恶紫色,夺取红色”。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这里,孔子表达了对紫色取代红色作为正统颜色的不满,比喻对邪恶或不正之风取代正统或正直的反感。
在文学作品中,“恶紫夺朱”常用来批评那些试图取代正统或传统的事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文化、传统或道德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批评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文化变迁和价值观的冲突。
“恶紫夺朱”源自《论语》,反映了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表达对正统或传统被取代的担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和正统,而紫色则常被视为非正统或不纯的颜色。因此,“恶紫夺朱”反映了人们对正统文化的维护和对非正统文化的排斥。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对传统和正统的尊重,以及对变革和非正统事物的警惕。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现代社会某些现象的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文化保护或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时使用这个成语,强调保持文化纯正性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恶紫夺朱心自明,传统之光不可泯。”
想象一幅画面:红色和紫色的对比,红色代表正统和传统,紫色代表非正统和变革。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古典音乐代表正统,一首现代音乐代表非正统,通过对比来体现“恶紫夺朱”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devil in disguise”(伪装中的魔鬼),用来形容看似无害但实际上有害的事物。
“恶紫夺朱”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色彩象征,也体现了对正统和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变革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维护。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
【紫】
(形声。从糸(mì),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 、 《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恶紫之夺朱也。 、 《礼记·玉藻》-玄冠紫緌。 、 《左传·哀公七年》-紫衣狐裘。 、 《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 、 《乐府诗集·陌上桑》-紫绮为上襦。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佩紫怀黄。 、 唐·李朝威《柳毅传》-披紫衣。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朱】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