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9:44
词汇“牵经引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儒家文化,主要用于描述在处理事务或解决问题时,引用经典文献和礼仪规范作为依据或指导。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牵经引礼”字面意思是通过引用经典和礼仪来引导行为或决策。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应当遵循传统智慧和规范,以确保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牵经引礼”这个成语源自儒家经典,强调了儒家文化中对经典和礼仪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强调传统价值观的场合仍会被提及。
在**传统文化中,经典和礼仪被视为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参考。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传统智慧和规范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传统、秩序和规范。它提醒人们在行为和决策中应当考虑传统价值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强调要牵经引礼,让他们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和规范。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利用“牵经引礼”来描绘一个角色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最终选择。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书房中,手持经典,面带微笑,周围是古朴的书架和安静的烛光,这可以很好地体现“牵经引礼”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引用圣经或其他**经典来体现,强调在决策中遵循神圣的教诲。
“牵经引礼”这个成语强调了传统智慧和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借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挑战。
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4.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